傳說中的“九鼎”是什么?“九鼎”是怎么來的又去哪兒了?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。
前一陣,寫了篇文章,投給平臺,涉及商末周初,提到《封神演義》里講的“冀州侯”是娛樂性說法,故事發生年代,應該還沒有“冀州”這樣一個行政區劃,甚至可能連“冀州”這個地名都還沒有。
文章發表后,遭了慘扁。很正常。自媒體時代嗎,每個人都有表達觀點的自由,也都有糾正別人的自由。作為筆者,別人不清楚,反正我還是挺感激各種意見的。
說到“冀州”的那篇文章,有條評論提醒說“冀州”地名早就有,根據是“夏有九鼎”,象征天下九州,而冀州是九州之一;邏輯推理——早在“九鼎”的夏朝,就有冀州地名了。
這個醒提的好!
特感謝這位不知名的讀者朋友。
這個提醒,引得筆者去思磨、考究另一個話題——九鼎。
(一)九鼎源頭及象征的傳說
有關九鼎,很多說法。比較大眾化的一種,是說那是實實在在的九尊銅鑄大鼎。公共常識層面,最主流是說這九尊大鼎,出現在夏朝。
夏朝是迄今被普遍承認的我國文明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;其所處年代,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2世紀。夏朝的君主稱為“后”,就是后世“皇后”的那個“后”,只不過是用在男性最高統治者身上,相當于后世的“皇帝”。夏商周斷代工程相關信息表明,夏朝實際的第一代“后”,名號為“啟”。
相傳,注意,是“相傳”,未必就有確證——啟的父親名號“禹”,就是傳說中的大禹、禹王、禹君,治水那位。如果他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,也的確是第一代“夏后”啟的父親,那么從今天的觀念來看,他的時代,還不能算夏朝,而是夏朝之前,應該稍早于夏商周斷代工程考據出的夏朝開端的公元前22世紀。
而在比較普遍的大眾化認識中,夏朝起始于禹;或者說,是禹開創了夏朝。
認同九鼎出自夏朝的主流觀點就講,九鼎是大禹建立夏朝后,用天下九州貢獻來的銅,鑄成九鼎,以象征它們的原材料產地。隨著歷史推演,原材料來自天下九州的這九尊大鼎,被賦予了更崇高、更抽象的意義,象征王權至高無上和國家統一昌盛。進而,再度升華,被視為中中國代名詞。
所謂九州,指豫州、冀州、梁州、雍州、青州、兗州、徐州、荊州、揚州。如果跟今天的地名是對接的,稍知地理,就不難想見,都是哪些地方、包括多大疆域。從古代角度看,這樣的九州,用來指代我們的國家,甚至用作中國的代名詞,還是很說得過去的。
但是,九州,跟九鼎,在筆者理解,還是不同。
(二)關于九鼎的質疑
對九鼎的相關質疑,近代以來,屢見不鮮,上至權威大家,下至對歷史感興趣并且有懷疑精神的青少年,各種疑問、觀點和試圖的解析,不一而足,主要關乎三個方面:
第一,關于九鼎出處的疑問。
第二,相比第一,這個比較物理化,是關于九鼎鑄成時代的疑問。
第三,也是物理化的,但比第二絕對,是關于是否真有九鼎的疑問。
九鼎是否真的存在過?在喜歡涉獵些歷史的筆者來看,答案是肯定的。
以建筑物、類建筑物、大型器物等作象征物,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征,從遙遠的古代一直到今天,都是如此。
由于地理、水文、礦產等方面的原因,遠古時代生發于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,跟同期或稍后世界上一些其他地區的文明相比,并不擁有構筑大型建筑類象征物的條件,但卻發展出可以用“繁榮”和“璀璨”來形容的青銅鑄造業。故而,鑄造大型、較大型青銅器物,用作寄望、凝聚的象征,合情合理、自然而然。鑄鼎以安天下,幾乎是“勢必”。
九是最大的個位數。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概念當中,有“極多”、“無限”的含義。
鑄就九尊大鼎、陸陸續續鑄就九尊大鼎,用以彪炳統治意志,象征多族群、廣泛地域的聚合、和諧、繁茂,相當靠譜。
因此說,九鼎作為器物的物理性存在,應該不至于疑問。
問題是,這九尊物理性存在的大鼎,是什么時候鑄就的?是一次性完成,還是分期分批?
夏朝,以至于再稍早的大禹時代,有沒有青銅鑄造技術?
退一步——那時就算已有青銅鑄造技術,發沒發展到可鑄就大型象征性器物的成熟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