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成功是中國著名的民族英雄,他一生以復興明朝為己任,成為明朝滅亡后,清軍主要的對手之一,與在西南反清復明的李定國可謂南明的“擎天二柱”,南明隆武皇帝特別欽賜鄭成功姓“朱”,因此,鄭成功又被稱為“國姓爺”,特別是他擊敗了長期霸占寶島臺灣的荷蘭殖民者,使得臺灣重歸中國,鄭氏三代經營臺灣,對臺灣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,臺灣也成為了反清復明的最后陣地,直至康熙二十二年收復臺灣,對于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,作為對手的康熙皇帝給予了高度的評價,鄭成功去世時,康熙皇帝親題對聯:“四鎮多二心,兩島屯師,敢向東南爭半壁;諸王無寸土,一隅抗志,方知海外有孤忠?!备信d趣的讀者和東方傳奇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田川氏,而鄭成功的父親則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海上貿易集團首領鄭芝龍,說白了,有點海盜老大的味道。
鄭芝龍是福建人,還有兩個弟弟,鄭芝虎和鄭芝豹,他是老大,因此小名“一官”,鄭芝龍生意做得很大,有著巨大的資產,還有龐大的船隊,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“制海權”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,地方政府根本對他無可奈何。
晚明時期,隨著新航線的不斷開辟,葡萄牙、西班牙和荷蘭的勢力逐漸進入了亞洲范圍,同東帝汶、望加錫、印度支那、暹羅等國進行貿易往來,這給予了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海外貿易的生意人帶來了商機。
我們知道,明朝前期是堅決反對私人進行海外貿易的,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四年、洪武十四年、洪武二十三年、洪武二十七年、洪武三十年、洪武三十一年曾多次嚴令“海禁”政策,并將這種鎖國政策作為祖宗法度固定下來,就算是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,也是在國家行為下進行的,屬于朝貢體系,私人的海外貿易是絕對違法的。
然而,在嘉靖年間,私人海外貿易愈演愈烈,一些不法商販與日本浪人勾結,便形成了一股軍事力量,這便是“倭寇”,需要說明的是,倭寇的主體及上層是中國人,日本浪人在倭寇中充當了“打手”的作用,比如“王直集團”“李光頭集團”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“倭寇”代表,因此,倭寇的形成其實是中國內部的矛盾,是海外貿易的私人商販對“海禁”政策不滿的總爆發。
在戚繼光、俞大猷的軍事打擊下,基本穩定了東南的局面,隆慶時期,隆慶皇帝決定放開“海禁”政策,史稱“隆慶開關”,這也為之后十八年的“隆萬大改革”奠定了基礎,隨著“海禁”政策的放開,海外貿易方才逐漸合法化,但依然有所限制。
于是,許多巨商開始了與日本及南洋諸國,甚至是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,鄭芝龍就在此時崛起,他奪取了當時著名的海上霸主李旦的勢力后,穿梭在海盜與官軍之間,巧妙地操縱著這些海外貿易,為了便宜行事,他還加入了天主教,并為自己起了一個外國名字,叫做“尼古拉·一官”。
十七世紀的歐洲各國對于東方充滿了好奇,特別是對于中國以及日本的絲綢、瓷器、茶葉等,都愿意出高價購買,當時涉及東方貿易的主要歐洲國家就是西班牙、葡萄牙和號稱“海上馬車夫”的荷蘭(尼德蘭),而這條西方到東方的貿易線路基本上是歐洲(葡萄牙、西班牙、荷蘭)—印度、南洋(馬六甲)—澳門、臺灣—中國、日本。
此時,澳門具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,因為澳門是葡萄牙進入東方國家的一個重要的中轉站,在一段時間里,日本曾經發出禁令,禁止對葡貿易,葡萄牙人無可奈何,只得找到鄭芝龍,希望鄭芝龍能幫助葡萄牙對日貿易,鄭芝龍答應了這筆大買賣,并將葡萄牙的貨物從澳門運送到日本,只收取運費用,利潤依然歸葡萄牙。
有鑒于此,荷蘭人也找到鄭芝龍與之進行海上貿易合作,荷蘭在十七世紀中葉的對日貿易中,主要是通過中國船只運送的,而這些中國船只中,絕大多數是屬于鄭芝龍的,可以看出,他海上的霸主地位已經形成,他也通過海上貿易,獲取了高額的資本利潤,并憑借民間之力,建立了一支屬于自己的軍事力量。
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政治格局的變化,荷蘭逐漸取代了葡萄牙的海上霸權,并在印度成立了“聯合東印度公司”(非英國成立的東印度公司),荷蘭決定攻取澳門或者澎湖列島,以作為貿易中轉站,結果沒有成功,于是,他們就將眼光投向了臺灣。臺灣成為了荷蘭對中國和日本進行貿易的主要中轉站,荷蘭為了保證貿易中轉,占領臺灣達四十余年,直至鄭成功收復臺灣,荷蘭人才真正離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