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口風雨留三日① 黃庭堅
孤城三日風吹雨,小市人家只菜蔬。
水遠山長雙屬玉②,身閑心苦一舂鋤③。
翁從旁舍來收網,我適臨淵不羨魚。
俯仰之間已陳跡,暮窗歸了讀殘書。[1]
注釋
?、冱S庭堅于1080年(元豐三年)秋入京改官,授知吉州太和縣(今江西泰和),秋天從汴京出發赴江南。這首詩就寫在他赴任途中因風雨而留滯池口(今安徽貴池)的時候。
?、趯儆瘢杭代烒\,似鴨而大,毛作紫紺色,長頸赤目。
?、埕╀z:即白鷺,以其啄食的姿態有如農夫舂鋤,所以有這個名稱。[2]
賞析
黃庭堅早年為地方官,曾在北京(今河北大名)當了七年的國子監教授,這是一個閑職,所以他常自比為唐代的廣文先生鄭虔。熙寧(1068-1077)、元豐(1078-1085)年間正是新法推行之時,黃庭堅因與當政者政見不合,加上位卑職微,心懷抑郁。他一方面慨嘆抱負不能實現,一方面向往歸隱田園,對現實政治采取消極的不合作態度。這一時期的詩文反映了黃庭堅滿肚子的不合時宜,于放曠達觀中透出一股兀傲不平之氣,如“枯桐滿腹生蛛網,忍向時人覓清賞”(《再答明略》),“五斗折腰慚仆妾,幾年合眼夢鄉閭”(《次韻寅庵》),“學得屠龍長縮手,煉成五色化蒼煙”(《次韻寄上七兄》),“安得田園可溫飽,長拋簪紱裹頭巾”(《同韻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憶》)等即是。這首詩描寫旅途中的見聞雜感,表現出不慕榮利,以讀書自娛的人生態度,在悠閑曠達的筆調中隱隱透露出內心的苦悶不平。
詩的前半在寫景中抒情。首聯從扣題入手,繪出一幅孤城風雨圖:長江邊上,孤城一座,風吹雨打,已經三日,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。這是十分淡雅素樸的筆致。詩人好像信手拈來,不假藻飾,而富有詩情畫意。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質樸恬靜的小城生活的喜愛。這里純為寫景,但內心情意已曲曲傳出。頷聯觸物起興,詩人放眼四顧,無意中有一些景物觸動了他的情懷,于閑適寧靜中見出內心的波瀾。那浩浩江水流向遠方,迤邐的山嶺,看上去像一雙屬玉鳥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說:“鴻鹔鵠鴇,鴽鵝屬玉?!惫弊ⅲ骸皩儆袼气喍?,長頸赤目,紫紺色?!币陨鲜沁h眺。近觀則是:“身閑心苦一舂鋤?!濒╀z即白鷺,這種鳥滿身雪白,給人以清高閑雅的印象,但詩人卻感到它身雖閑而心實苦。這個“苦”字實際是詩人觸景生情,而又將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結果,這里意象中含有興起,賦中含有比喻,表面寫白鷺,而實際則是詩人的自喻。當時黃庭堅面臨種種矛盾。他志大才高,但現賣政治又使他失望,他只是個閑散無權的學官,只能自嘆“少日心期轉謬悠,蛾眉見妒且障羞”(《次韻答柳通臾求田問舍之詩》),“蚤年學屠龍,適用固疏闊,廣文困齏鹽,烹茶對秋月”(《林為之送筆歡贈》)。他不愿屈身事人,渴望歸田,但迫于生計,又不得不折腰為官,所謂“嘗盡身百憂,訖無田二頃”(《次韻寄潤父》),“斑斑吾親發,弟妹逼婚嫁,無以供甘旨,何緣敢閑暇?”(《宿山家效孟浩然》)都道出了內心的苦悶。但詩在這里只點到即止,給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余地。
詩的后半在記敘中抒情。頷聯以物為比興,頸聯則是以人起興。漁翁剛從屋舍來水邊收網,這一極偶然的景象卻觸動了詩人對世事的感慨。他由網而聯想到魚,于是反用“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”的成語(《漢書?董仲舒傳》),表達了不求仕進、自甘淡泊的心境。這一造語也是一種巧思。反用典故成語,古人稱為翻案法,如楊萬里說:“翻盡古人公案,最為妙法?!?《誠齋詩話》)《藝苑雌黃》說:“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,有反其意而用之者,非識學素高,超越尋常拘攣之見,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,何以臻此?”這種手法受到禪宗的影響,禪宗推重翻卻成案,更進一解的睿智,如六祖惠能的著名偈語: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”就是惠能對神秀以樹、鏡來比喻心的偈語的翻案。黃庭堅此聯從生活瑣事中激發聯想,閃耀出思想的火花,類似禪宗的機鋒,于尋常事物中獲得妙悟。
詩以達道之言作結,表現出超邁脫俗的胸襟?!案┭鲋g已陳跡”化用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的成句: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跡?!币萆俚谋疽馐歉袊@人生短暫,不覺悲從中來。黃庭堅雖用其字面,其意卻相反:世事瞬息萬變,面對無常的人生,還是退出爭名逐利之場,到書中去尋找樂趣。這正如他在另一首詩中所說的:“功名富貴兩蝸角,險阻艱難一酒杯。百體觀來身是幻,萬夫爭處首先回。胸中元有不病者,記得陶潛歸去來?!?《喜太守畢朝散致政》)由此可見佛道思想給予黃庭堅影響之深。